顯示具有 星星的秘密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星星的秘密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北極星是哪一顆?

有星星的夜晚,仔細觀察會發現星星會逆時鐘畫圓弧,只有一顆例外,北極星。星空中北極星不像其他星會移動,北極星一直在同一位置,所以找到北極星就找到北方。


用一個簡單的方法驗證,把相機或手機用三腳架固定,朝北方長時間曝光。拍完的照片中那顆幾乎不動的星就是北極星,其他的星星以北極星為圓心畫出圓弧軌跡。


北極星為什麼這麼特別?因為地球的自轉軸正好指向它,所以北極星幾乎不動,其他的星則隨著地球自轉而移動。



圖說:照片中星星隨著時間轉動留下圓弧軌跡,唯一幾乎不動的亮點是北極星。2023/8/15,李昫岱攝於台南鹽水溪出海口。


天空中星星那麼多顆,哪一顆才是北極星呢?春夏時,用北斗七星勺口的兩顆星延伸五倍距離找到北極星。秋冬時,則用W或M型的仙后座,一側兩顆星連線與另一側兩顆星連線的交集,再跟中間星的連線延伸五倍也可以找到北極星。



圖說:北極星本身不亮,需要透過北斗七星或仙后座指引才能找到。



北極星是地球指定的

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北極正好有一顆北極星?其實這只是巧合,地球自轉軸剛好指向這顆名為「北極星」的星星。不過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固定指向這顆北極星,地球自轉軸會以2萬6千年的週期在天空畫一圓,就像陀螺轉動時它的自轉軸也會轉動,這個現象稱為歲差,現在地球自轉軸正好指向這顆原本叫勾陳一的恆星。


圖說:地球的自轉軸不是固定不動的,而是以26000年的週期在天空畫一圓(上圖中的圓),圖中的數字是公元年。自轉軸指的方向就是北極,如果北極附近有顆星,那顆星就是北極星,現在地球自轉軸指向勾陳一,公元4000年時則是少尉增八,接下來的北極星是天鉤五(~7600年)、天津四(~10000年)和織女(~14000年),它們都是未來的北極星。


不過勾陳一不會一直都是北極星。古埃及人在建造吉薩大金字塔時,地球自轉軸指向右樞,它是當時的北極星。中國商朝時,北極星變成帝,也就是小熊座β星。現在的北極星勾陳一會在公元2100年時最靠近北極,之後會漸漸遠離。接下來較亮的北極星有仙王座的少尉增八與天鉤五、天鵝座的天津四與天津二,到公元1萬4千年時織女成為北極星。


歲差會讓我們看見不同的星空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大、小麥哲倫星雲相當靠近南極,現在想看美麗的大、小麥哲倫星雲要到南半球。不過因為歲差,1萬4千年前大、小麥哲倫星雲離南極較遠,讓北半球可以看見它,大麥哲倫星雲的仰角比現在的南十字再高一點,小麥哲倫則可以升到現在天蠍座尾巴的高度,當時台灣原住民可以清楚看見大、小麥哲倫星雲。羨慕以前的原住民嗎?再耐心等待1萬多年就可以看見喔。


原文刊登在國家地理官網

七夕,牛郎和織女真的能相會嗎?

七夕是中國著名的傳說故事,相傳王母娘娘為了懲罰婚後變得不勤奮的牛郎和織女,所以用銀河將兩人分隔兩地,只允許每年農曆七月初七(七夕)這一天讓夫妻倆見上一面,七夕這天喜鵲會搭成鵲橋,讓他們跨過銀河相聚。


牛郎與織女位在銀河的兩岸。李昫岱2020年6月17日攝於台東加路蘭


705px-Yoshitoshi_-_100_Aspects_of_the_Moon_-_40-2.jpg
日本畫家月岡芳年所畫的銀河月,內容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,月相看起來就像是農曆初七的月亮,這一天應該就是七夕,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。


牛郎織女如何相會?
牛郎和織女真的被銀河分隔兩地嗎?當伽利略用他自製的望遠鏡觀看銀河時,他發現銀河其實是許許多多恆星所組成的。牛郎和織女也是銀河裡的恆星,只是它們距離我們比較近,看起來才會比較亮,而銀河其實是距離我們更遠的恆星組成的,因為這些恆星距離我們比較遠,而且數量又很多,看起來才會像一條銀白色的河。在空間上,銀河是在牛郎和織女的後方,所以實際上銀河並沒有阻隔牛郎和織女。


銀河.png
銀河是許許多多恆星所組成的,攝影:李昫岱

牛郎和織女這兩顆恆星,分別位在天鷹座和天琴座,它們是距離我們相當近的恆星,牛郎距離我們約16.7光年,而織女則稍微遠一些,距離我們約25.0光年,這兩顆星在天空中相隔角度約34度,透過數學運算可以得到牛郎和織女之間距離大約14.6光年。


牛郎和織女.png
牛郎、織女和地球相對位置的示意圖

假設牛郎與織女這兩顆恆星上各住著一男一女的戀人,他們每年可以在七夕這天相會一次嗎?恐怕不行。這一對戀人相隔14.6光年,即使是最快的光速,也要花14.6年才能從牛郎星到織女星,兩人從彼此的星球以最快的光速向對方前進,也無法在一年之中見到對方。不過傳說歸傳說,科學歸科學,說不定喜鵲能打開科幻小說中的蟲洞,讓牛郎和織女在七夕這天見上一面!

8. 類星體跟黑洞有什麼關係?

類星體是一種相當特別的天體,自從發現後就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,類星體到底是什麼樣的天體呢?


3C 273是最新3C產品的編號嗎?
1959年,英國劍橋大學發表第三個無線電波天體目錄(Third Cambridge Catalogue of Radio Sources,簡稱為3C),這是當時最完整的無線電天體目錄之一,目錄中一共有471個天體。這些無線電波天體就以3C加上流水號命名,3C 273就是這個目錄中第273號天體。


天文學家在無線電波發現新的天體時,通常會先去找這個天體在可見光相對應的天體,這是因為天文學家對可見光的天體比較熟悉。這471個天體中,有些是已知會放出無線電波的電波星系和超新星殘骸,例如3C 405是天鵝座A電波星系,3C 461則是仙后座A超新星殘骸。


不過天文學家對其中一些無線電波源卻是一無所知,例如3C 273。天文學家在仔細比對3C 273的位置後,發現3C 273在可見光是一個像星星的天體,看起來相當於13等星。因為這類的天體看起來像是一顆星星,所以稱它們為「類星體」。


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3C 273影像,3C 273看起來就像是一顆星,它的十點鐘方向有一個從黑洞噴發出來的噴流。影像來源:NASA


根據光譜的觀測,3C 273的紅位移是0.16,表示3C 273距離我們相當遙遠,即使看起來像顆星星,卻不是屬於我們銀河系,它是距離我們大約24億光年的天體!從3C 273的距離,推算它的亮度大約是銀河系這樣星系的百倍以上!


為什麼類星體那麼亮?
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,類星體跟我們的銀河系都一樣是星系,它們的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,不同的地方是類星體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吞食吸積盤上的物質,而銀河系內的超大質量黑洞則正在節食。銀河系發出的光主要來自於恆星,而類星體則來自於環繞黑洞的吸積盤。吸積盤上的物質相互摩擦,發出巨大能量!這種產生能量的效率比恆星的核融合反應還要大幾十倍!這就是為什麼類星體會這麼亮的原因。


類星體中超大質量黑洞的示意圖。超大質量黑洞有一個吸積盤,它在吸積物質時也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噴流。圖片來源:NASA


類星體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來的?是靠恆星質量黑洞吞食黑洞和恆星而形成的嗎?如果超大質量黑洞是恆星質量黑洞和恆星合併來的,那至少需要數萬顆恆星質量黑洞或恆星合併在一起,黑洞和黑洞(或恆星)之間的距離遙遠,要讓這麼多天體合併在一起相當困難。要如何形成一顆超大質量黑洞?對科學家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。


6. 黑洞和黑洞相撞會撞出什麼?
7. 銀河系中心有一顆大黑洞嗎?

7. 銀河系中心有一顆大黑洞嗎?

依照黑洞的質量來分類,黑洞主要分成兩種,一種是恆星質量黑洞,這是超過25倍太陽質量恆星演化的最終結果,這類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幾倍到幾十倍的太陽質量之間。


超大質量黑洞
另一種是超大質量黑洞,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非常大,大約是數十萬到數十億太陽質量。我們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,這顆黑洞位在人馬座的方向,所以被稱為人馬座A*(Sgr A*),它距離我們約26000光年。


錢卓X光觀測衛星拍攝人馬座A*的X射線影像,圖片來源:NASA


人馬座A*黑洞的質量有多大呢?算出人馬座A*黑洞質量的方法,跟算出太陽質量的方法是一樣的。我們知道地球跟太陽的距離和地球繞太陽的時間,運用簡單的牛頓力學就可以得到太陽的質量。


科學家用地面上的巨大望遠鏡,經過數十年的觀測,發現幾顆恆星以橢圓軌道繞著人馬座A*運行,人馬座A*位在橢圓的焦點上。這些恆星都繞著人馬座A*運行,不過它們並沒有被黑洞吞食。這些恆星運行的速度非常快,如果不是人馬座A*有強大的重力把它們拉住,它們早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。


其中一顆編號S2的恆星繞人馬座A*的週期是15.6年,S2距離人馬座A*最近時只有120天文單位,也就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120倍。根據S2的運行軌道,科學家就可以算出人馬座A*的質量,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!

人馬座A*這個超大質量黑洞會吞掉整個銀河系嗎?當然不會,因為它連距離非常近的恆星S2都吃不到,其他的天體離人馬座A*更遠,所以人馬座A*不會吞掉整個銀河系。


人馬座A*減肥中?!
我們的銀河系中心有個巨大黑洞,其他星系的中心也有巨大黑洞嗎?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,幾乎每個大質量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存在著。距離我們相當近的仙女座星系,就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!另外,M87橢圓星系裡的超大質量黑洞則超過10億倍太陽質量!


目前人馬座A*並不活躍,也就是它幾乎沒有在進食,這一點可以從人馬座A*的X射線影像看出來。超大質量黑洞發出愈強的X射線,代表黑洞吞食愈多物質、愈活躍,而目前人馬座A*發出的X射線並不強烈,表示人馬座A*沒有在進食。不過人馬座A*並不是在節食不吃東西,而是食物吃完了,又沒有人持續餵它食物,所以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目前在挨餓中⋯⋯


6. 黑洞和黑洞相撞會撞出什麼?
7. 銀河系中心有一顆大黑洞嗎?

8. 類星體跟黑洞有什麼關係?

6. 黑洞和黑洞相撞會撞出什麼?

銀河系中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相當遠,彼此撞在一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黑洞的大小比恆星小很多,兩顆黑洞撞在一起的機會更小。不過兩顆黑洞還是有可能撞在一起,這是怎麼發生的呢?


黑洞撞黑洞
大部分的恆星都位在雙星系統中,也就是兩顆恆星互相繞著對方運行,像我們的太陽單獨存在的恆星反而比較少。如果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質量都超過25倍太陽質量,這兩顆恆星演化到最後都可能變成黑洞。假如兩顆黑洞的距離夠近,它們互相繞著運行時會持續發出重力波,持續發出重力波則讓兩顆黑洞愈來愈靠近,兩顆黑洞最終會撞在一起形成一顆更大的黑洞。


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時,就預測重力波的存在,但是重力波非常的微弱,愛因斯坦認為實際上可能偵測不到。這麼微弱的重力波真的有可能偵測到嗎?


兩顆互繞的黑洞會發出重力波,最後彼此相撞形成一個質量更大的黑洞。圖像來源:NASA


撞出諾貝爾獎
為了偵測微弱的重力波,科學家在美國的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兩座重力波觀測站LIGO(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-Wave Observatory)。2015年9月14日,人類首次偵測到兩黑洞相撞的事件,一顆35.4倍及另一顆29.8倍太陽質量黑洞相撞,形成一顆62.2倍太陽質量黑洞,兩顆黑洞撞擊的威力讓遠在14億光年外的地球上都感受到!


兩顆黑洞的總質量是65.2倍太陽質量(35.4+29.8=65.2),不過最後形成的黑洞質量是62.2倍太陽質量,兩者之間差了3.0倍太陽質量(65.2-62.2=3),這3個太陽質量轉化成能量,以重力波的方式往外傳播。


截至2017年年底為止,一共偵測到5次黑洞與黑洞相撞所產生的重力波事件,其中質量最小和最大的黑洞分別是7和35.4倍太陽質量,這些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演化而來的,也就是恆星質量黑洞。


理論上只要是物體作加速度運動就會發出重力波,地球繞太陽和月球繞地球都會產生重力波,但是這樣的重力波太微弱了,現在的儀器無法偵測到這麼微弱的重力波。只有兩顆黑洞或中子星碰撞這樣猛烈的事件,現在的重力波觀測站才能觀測到。黑洞本身不會發光,所以天文上的各式望遠鏡都無法直接觀測黑洞。重力波開啟了一扇窗,成為科學家研究黑洞的新工具。


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一百年後,重力波才經由兩顆黑洞互撞被偵測到。首次偵測到黑洞互撞產生的重力波,讓研究重力波的三位科學家在2017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。


關於黑洞的幾個問題
6. 黑洞和黑洞相撞會撞出什麼?
7. 銀河系中心有一顆大黑洞嗎?
8. 類星體跟黑洞有什麼關係?

5. 可以用黑洞做時空旅行嗎?

科幻小說中常常可以看見太空船使用黑洞做時空旅行,進入連接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蟲洞,穿越時空。這就像要從台北要到宜蘭,傳統的方法是要走北宜公路或濱海公路,這要花費較多的時間,最快的方法就是走雪山隧道,穿越雪山山脈,直達宜蘭。科幻小說中,太空船利用黑洞當作捷徑,進入蟲洞(隧道),再從白洞出來,縮短兩個遙遠地方的距離,不過實際上真的可行嗎?


白洞和蟲洞存在嗎?
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相當多的黑洞,但是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發現一個白洞或蟲洞,所以利用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蟲洞來進行時空旅行,比較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。即使時空旅行是真的可行,要進入黑洞以前還有幾個關卡要通過。


黑洞的吸積盤會發出強烈的X射線,甚至能量更高的伽瑪射線,這些高能射線的穿透力和破壞力都相當強,會破壞太空船和人體組織,即使沒有直接被X射線照射到,太空船也會被X射線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,太空人還沒進入黑洞前可能就已經GG了。不過有些黑洞沒有吸積盤,如果幸運地找到一個沒有吸積盤的黑洞,太空船是不是就可以安然進入黑洞呢?


黑洞有很強的重力,而且愈靠近黑洞,重力愈強。假設太空人頭上腳下的方向靠近黑洞,太空人腳部所受到黑洞的重力會比頭部還大,這樣的重力差異就是所謂的潮汐力,這會讓太空人的身體被拉長。重力差異愈靠近黑洞會愈明顯,太空人會愈拉愈長,最後變成麵條一樣細長。


麵條效應,任何東西靠近黑洞時,都會被拉長成細細的麵條狀!


不是只有太空人會被拉成麵條,任何東西都會,一座山、整顆地球,都會被拉成麵條狀,太空船當然也不例外,這就是所謂的「麵條效應」。把人拉成麵條的麵條效應,比滿清十大酷刑還可怕。不過這還沒結束,太空人和太空船會成為吸積盤的一部分,漸漸靠近黑洞,那些構成太空人身體和太空船的物質都會崩解成原子,這些物質會彼此摩擦而發出X射線!


並不是所有吸積盤上的物質都能順利進入黑洞,有一部分的物質在黑洞磁場的作用下會形成噴流,噴流會從黑洞的兩極往外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出,形成細細長達數光年的噴流。所以太空人的身體可能有一部分進了黑洞,另一部分則變成噴流離開!


黑洞的噴流和吸積盤,黑洞伴星的物質會先在黑洞外圍形成吸積盤,受到黑洞磁場的影響,有部分的物質會形成噴流。圖片來源:NASA/ESA


時空旅客請從麒麟座X-1登機
假設、如果太空人可以躲過強烈X射線,被拉成麵條狀還能存活,最後還有辦法順利進入黑洞,那麼最近的黑洞位在哪裡呢?


已知最近的黑洞大約在3000光年遠的地方,這個黑洞名字是麒麟座X-1(Mon X-1),第二近的則是天鵝座X-1,距離我們約6000光年(可惜的是這兩個黑洞都是強烈的X射線源!)。要到這兩個最近的黑洞,即使是太空人坐上目前最快的火箭,也不可能在一生中抵達,太空人在到達黑洞前,早就已經塵歸塵,土歸土了,還做什麼時空旅行?如果還有人嚮往黑洞做時空旅行,那就只能祝福他了!


4. 天鵝座X-1是不是黑洞?

天鵝座X-1(Cyg X-1)是最早發現的X射線源之一,所謂的X射線源就是會發出X射線的天體,天鵝座X-1是天文學家在天鵝座發現的第一個X射線源,所以就稱為天鵝座X-1。


天鵝座X-1的現身
一開始科學家並不了解為何天鵝座X-1會發出X射線,也不知道天鵝座X-1是什麼樣的天體。經過仔細研究後,發現天鵝座X-1是一個雙星系統,也就是兩個天體在彼此的重力吸引下互繞運行著。天鵝座X-1雙星系統中的一個天體是藍超巨星,它的編號是HD 226868,另外一個天體則是黑洞,也就是發出X射線的來源。


天鵝座X-1的示意圖,吸積盤的中央是黑洞,右邊是它的藍巨星伴星HD 226868。圖片來源:NASA/CXC/M.Weiss


天鵝座X-1的伴星是HD 226868,HD 226868的物質在黑洞的附近先形成一個吸積盤,然後再掉進黑洞裡,吸積盤的溫度非常高,這樣的高溫會發出X射線,這就是天鵝座X-1的X射線來源。


黑洞不是不會發光嗎?為什麼還會發出X射線?發出X射線的是黑洞的吸積盤,不是黑洞本身,吸積盤位在黑洞的外圍,離黑洞還有一段距離,所以能夠發出X射線。


透過觀察HD 226868的運動,天文學家可以量測出天鵝座X-1黑洞和伴星HD 226868的質量,它們的質量分別是太陽質量的15倍和19倍左右。天文學家是如何知道天鵝座X-1是一個黑洞,而不是其他的天體呢?


如果天鵝座X-1是一顆1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,它發出的可見光一定會被看見。如果天鵝座X-1不是一顆恆星,有可能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嗎?恆星死亡後留下來的殘骸有三種:白矮星、中子星和黑洞。白矮星和中子星只發出微弱的可見光,不過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都有上限,白矮星最重不會超過1.4倍太陽質量,而中子星最重也不會超過3倍太陽質量,天鵝座X-1的質量是太陽的15倍,遠遠大於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上限,所以扣除恆星、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可能,天鵝座X-1最可能就是黑洞!


黑洞的賭注
1975年,史蒂芬·霍金(Stephen Hawking)和基普·索恩(Kip Stephen Thorne)曾經打賭,打賭的內容是到底天鵝座X-1到底是不是黑洞?霍金認為不是,而索恩則認為是。這兩位天文物理學家都是黑洞的權威,霍金對黑洞提出新的想法,寫過《時間簡史》這本極受歡迎的科普書,索恩則是因為重力波的研究在2017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,另外索恩曾經在《星際效應》電影中擔任科學顧問,讓電影中的黑洞看起來更真實。


霍金和索恩的賭注是雜誌,輸的人要訂閱雜誌給贏的人,為什麼霍金會打賭天鵝座X-1不是黑洞呢?霍金解釋說他一輩子研究黑洞,當然希望黑洞確實存在,萬一黑洞只是一個虛構的天體,他希望至少還有一些雜誌可以看。後來更多的觀測證據顯示天鵝座X-1真的黑洞,霍金承認他賭輸,黑洞確實存在!所以索恩獲得一年份的《閣樓》雜誌,這次打賭的結果皆大歡喜,沒有輸家。




6. 黑洞和黑洞相撞會撞出什麼?
7. 銀河系中心有一顆大黑洞嗎?
8. 類星體跟黑洞有什麼關係?

3. 黑洞怎麼長大的?

一般對黑洞的印象是引力非常強大,貪得無厭,沒有東西逃得過黑洞的引力,黑洞會把所有東西都吞食下去!不過真的是這樣嗎?


黑洞的想像圖。圖片來源:NASA/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/CI Lab

被餵大的黑洞
黑洞長大的速度是相當慢的,比較像是細嚼慢嚥的吃東西,不會一口氣吞掉一整顆恆星。而且絕大部分的恆星質量黑洞都是被餵大,並不是自己主動去爭搶食物。


以兩個水池為例,說明黑洞如何從伴星獲得質量,下圖中左邊水池代表黑洞,右邊水池代表繞黑洞運行的伴星,兩個水池之間有一水道相連。


兩個水池的剖面圖,水池之間有水道相連,左邊水池象徵黑洞,而右邊水池代表黑洞的伴星。右邊水池的水要如何移到左邊水池呢?第一種方式,右邊水池的水滿過水道;第二種方式是從右邊水池潑水過去。製圖:李昫岱


雖然左邊水池比右邊水池還要深,但是右邊水池的水並不會自然的流到左邊。黑洞也是一樣,即使黑洞的引力很強,不過並不一定會把伴星的物質吸過去。那麼什麼樣的情況右邊水池的水會流到左邊水池呢?


第一種方式是右邊水池的水滿到水道的高度,水就會從右邊水池流向左邊。黑洞和一顆小質量伴星的情況中,當小質量伴星演化到末期,伴星會膨脹成紅巨星,伴星膨脹後,物質就會自然地流向黑洞,就像水池裡的水滿過水道一樣。


第二種方式是從右邊水池潑水到左邊水池。這種情況會發生在黑洞和大質量伴星的系統,大質量伴星會發出強烈的恆星風,把物質吹向黑洞,這就像是從右邊水池潑水到左邊水池。


這兩種方式都是恆星質量黑洞長大的方式,黑洞並不會主動掠奪伴星的物質,而是被伴星餵大的!


慢條斯理而非狼吞虎嚥
前面提到的兩種黑洞長大的方式,伴星提供的物質並不會直接掉進黑洞,而是先在黑洞外圍形成吸積盤,再慢慢從吸積盤掉進進黑洞。


黑洞伴星的物質會先在黑洞周圍形成吸積盤,再慢慢掉入黑洞。影像來源:NASA/ESA


吸積盤上的物質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掉進黑洞,吸積盤就像土星環一樣,土星環上的物質也繞著土星運轉,它們只會繞著土星運行,而不會掉進土星。這也和太陽系裡的行星很類似,行星以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行,但是不會掉進太陽。那麼吸積盤上的物質要如何掉進黑洞?


以低軌道人造衛星為例子來說明,低軌道人造衛星原本繞著地球運行,但是受到上層稀薄大氣層的摩擦,速度會漸漸變慢,讓人造衛星慢慢靠近地球,最後掉入地球燒毀在地球大氣層裡。吸積盤上的物質跟人造衛星掉入地球類似,靠近黑洞吸積盤內側的物質繞黑洞的速度會比外側的物質快,因為速度不一樣所以會產生摩擦,物質之間的摩擦讓吸積盤上的物質轉速變慢,讓物質更靠近黑洞,最後掉進黑洞裡。吸積盤上的物質會因為摩擦而產生高溫,高溫的吸積盤甚至會發出強烈的X射線和伽瑪射線,所以科學家通常會用X射線和伽瑪射線望遠鏡去發現、尋找黑洞。


吸積盤上的物質愈靠近黑洞旋轉的速度愈快,因為物質的速度不一樣所以會產生摩擦,摩擦產生高溫會讓吸積盤發出X射線。製圖:李昫岱

2. 如果太陽變成黑洞,地球會被吸進去嗎?

理論上,只要把一個物體壓縮到它的史瓦西半徑以下,這個物體就會變成黑洞,史瓦西半徑內任何物體都無法逃脫黑洞,包括光。地球和太陽的史瓦西半徑分別是0.9公分和3公里,假設把整顆太陽壓縮到半徑小於3公里,太陽就會變成一顆黑洞。如果太陽真的變成一顆黑洞,那麼地球會被變成黑洞的太陽吸進去嗎?


保持距離以策安全
答案是不會,地球不會被變成黑洞的太陽吸進去,即使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也不會,太陽系裡的各個天體還是相安無事的繞著太陽運行。


黑洞的引力不是大到連光都脫離不了嗎?為什麼水星和地球不會被吸進去呢?黑洞的引力並不是無限大,只要離得夠遠,就不會被黑洞吸進去。黑洞就像吸塵器一樣,只有距離近的灰塵才會被吸塵器吸進去,吸塵器對距離遠的灰塵不會有影響。


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大小約3公里,只有在非常靠近黑洞表面的地方,黑洞的影響才會變得明顯,才需要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。只要離太陽形成的黑洞夠遠,重力的作用就和牛頓力學一樣。如果太陽變成黑洞,地球還是一年365天的週期繞太陽運行,其他行星也若無其事的繞著太陽,唯一不同的是從此地球上只有黑夜,沒有白天。不過前提是太陽變成黑洞後,黑洞的質量和太陽的質量一樣,如果黑洞質量改變就會影響太陽系裡各個天體運行的方式。


如果太陽變黑洞,地球並不會被吸進去,還是繞太陽運行,唯一會改變的是地球上只剩黑夜,沒有白天。圖片來源:NASA

目前還沒有方法可以把一個物體壓縮到它的史瓦西半徑,但是一顆質量大於25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死亡時,靠自己本身的重力就可以把自己壓縮成一顆黑洞!


恆星的一生中都在和重力對抗,恆星核心進行的核融合反應會產生熱輻射,讓恆星對抗自己的重力。熱輻射可以讓恆星往外膨脹,重力則往內收縮,正常的情況下,恆星裡往外和往內兩股力量達到平衡的狀態。當恆星可以用來進行核融合的物質用完後,就沒有熱輻射可以跟重力相抗衡,恆星就會往核心塌縮。


太陽會變成黑洞嗎?
不同質量的恆星演化到最後會有不同的結果。質量在8個太陽質量以下的中低質量恆星會塌縮成一顆白矮星;質量在8到25個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,最後會演化成一顆中子星;如果恆星的質量大於25個太陽質量,最終就會演化成黑洞。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後會演化成一顆白矮星,不會變成黑洞。


我們的太陽最後會演化成行星狀星雲,形成一顆白矮星。太陽的未來可能就像環狀星雲(M57)一樣,這個星雲的中心有一顆白矮星。影像來源:NASA

超過25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經歷超新星爆炸後會變成黑洞,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炸的過程中,恆星會損耗一些質量,所以這顆黑洞的質量會比原本恆星小。這類經由恆星演化形成的黑洞稱為恆星質量黑洞,它們的質量介於幾個到幾十個太陽質量之間。

關於黑洞的幾個問題:

1. 什麼是黑洞?
2. 如果太陽變成黑洞,地球會被吸進去嗎?
3. 黑洞怎麼長大的?

1. 什麼是黑洞?

常常出現在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說中的黑洞,是大家相當熟悉的名詞,但是對黑洞到底是什麼?似乎又覺得陌生,接下來用幾個問題來為你解密什麼是黑洞?


黑洞的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NASA/JPL-Caltech

認識黑洞之前,先來認識什麼是脫離速度。




要跑的快才能脫離黑洞?

脫離速度是指一個沒有動力的物體,脫離一個天體表面,不再掉下來的最低速度。以地球為例子,不考慮地球大氣的情況下,一個物體要離開地球的脫離速度是每秒11.2公里,只要一個物體的速度超過每秒11.2公里就會永遠離開地球,如果物體的速度小於脫離速度就會再落回地球。脫離速度和天體表面的重力有關,跟物體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,一顆小石頭和一棟房子脫離地球表面的速度都是每秒11.2公里。


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,所以脫離月球表面的速度就只要每秒2.4公里。而太陽表面的重力比地球大,所以需要超過每秒618公里的速度才能脫離太陽。


如果在黑洞的表面(事件視界)上,那麼要離開黑洞的脫離速度是多少呢?黑洞的脫離速度超過每秒30萬公里,也就是要超過光的速度。但是世界上沒有東西可以跑得比光還快,所以連光都無法離開黑洞的表面,也就是說一但有東西掉入黑洞的事件視界,就永遠跑不出來了。因為連光都離不開,所以黑洞不會發出任何的光(或電磁波),這樣的物體就稱為黑洞。


史瓦西的黑洞

黑洞的觀念一開始是從理論上算出來的。1915年,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,幾個月後德國的物理學家卡爾·史瓦西(Karl Schwarzschild)在愛因斯坦的重力場方程式中,找到一個精確解。史瓦西的精確解導出所謂的史瓦西半徑,也就是一個不旋轉且不帶電的黑洞大小,在這個黑洞半徑內,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,包括光。


史瓦西的照片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
史瓦西把他的計算結果寄給愛因斯坦,愛因斯坦非常的驚訝,因為當時愛因斯坦本人只算出近似解,愛因斯坦用這個近似解成功解釋水星的近日點進動。更讓人佩服的是,史瓦西當時深受病痛,還為德軍在蘇聯前線作戰,居然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,得出這樣驚人的成果!


史瓦西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寫到,「就如你所看到的,這場戰爭對我並不壞,雖然身處戰火之中,但是戰爭讓我暫時遠離這個世界的紛擾,悠遊在你所創造的世界裡。」從這段文字中,可以看見史瓦西對科學的喜愛。可惜的是,史瓦西在1916年5月病逝,得年42歲。


可能是黑洞的概念太怪異了,愛因斯坦不認為宇宙中真的有黑洞,他認為黑洞只是存在於相對論的觀念裡,是一個理論上算出來的東西。這個連愛因斯坦都懷疑的天體,它到底存不存在呢?


關於黑洞的幾個問題
1. 什麼是黑洞?
2. 如果太陽變成黑洞,地球會被吸進去嗎?
3. 黑洞怎麼長大的?

什麼是天文?

天文是什麼?大部分的人對數學、物理學、化學,這些領域都能說得清楚,但是對天文的瞭解卻非常模糊,而且常常和氣象學、地球科學、太空科學分不清,甚至還跟占星術混在一起。


最古老的科學
早期人們從事農耕,生活簡單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到了晚上沒有電視可看,手機可以滑,也沒有百貨公司或夜市可以逛,甚至連電燈都沒有。不過因為沒有燈光,也就沒有光害,夜晚的星空,不受塵世燈光影響,閃亮的星星和壯麗的銀河反而格外清晰,它們就成了夜晚說故事的題材。古希臘人把夜空中的星星串連起來,想像成一個個的星座,再將這些星座和神話故事連結,這些精彩的星座故事就一直流傳到現在。


古代的人一開始可能只是看看星星和星座,然後發現每個季節的星座都不相同,例如春季看到的星座就和夏、秋、冬三季不一樣。一些先進古文明對天象的觀察,讓他們掌握「天機」,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,有了好的生活才能發展出強盛的文明。例如,古埃及人會在日出前觀察東方的天空,如果看見天狼星比太陽還早升起(稱為天狼星偕日升),表示尼羅河即將氾濫。其實尼羅河氾濫和天狼星沒有關係,每年8月中旬,天狼星就會比太陽還早升起,每年這個時候南方兩千公里外,尼羅河上游的衣索比亞高原正受到季風影響下著大雨,這才是造成下游尼羅河氾濫的原因。


每年八月中旬,天狼星會比太陽還早升起,古埃及人知道尼羅河即將氾濫。(Stellarium軟體製作)


追根究底,造成衣索比亞季風的是太陽,而太陽運行直接影響各地氣候。太陽運行造成四季變化,這對農耕漁獵非常重要,動物依照季節變化遷徙,日照長短更影響農作物生長,藉由觀察太陽運行,人類才能掌握這些變化,所以天文是最古老的科學之一。


天文學的範圍
早期的人類,把天上的現象或物體都當作天文的一部分,從天上的雲、閃電、彩虹、日暈、極光,到太陽、月亮、行星和星星,都被歸類為天文學。到了近代,科學家把大氣層內的區域劃分為大氣科學和氣象學,所以雲、彩虹、日暈、幻日這些大氣層內的現象,屬於大氣科學的一部分。有趣的是,當看到彩虹、日暈、幻日這些現象時,有時還會請教天文學家,這些現象的照片也會在天文相關網站或雜誌中發表,雖然這些都是屬於大氣科學的範圍。


P_20170710_095223.jpg
日暈是大氣層裡的現象,是冰晶折射太陽光造成的結果。攝影:李昫岱


自從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,許多太空船進入太空探索太陽系的各個天體,於是產生了新的學門:太空科學(或行星科學),太空科學是以研究太陽系為主的科學,研究的對象有行星、衛星、彗星、小行星、矮行星等等。另外,地球科學是研究地球的科學,研究的是地球的海洋、大氣及地質,重點是和地球相關的研究。


物理學是最接近天文學的科學,實際上天文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,天文學家運用物理學的知識和定律,來解釋我們所觀測到的現象。天文和物理最大的差別在於,物理通常可以在實驗室作實驗,而天文卻不能,天文學家只能觀測「實驗」的結果,天文實驗可能是「造物者」專屬的權利!


天文學所研究的範圍通常是指我們太陽系以外的區域,包括了恆星、星系和整個宇宙。我們的銀河系裡有數千億個恆星系統,而太陽系只是數千億個系統中的一個,當然廣義的天文學包括了我們的太陽系。


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,圖中密密麻麻的天體幾乎都是一個個的星系。影像來源:NASA


物理、氣象、地球科學、太空科學、行星科學及天文,這些都是以科學的方法來作研究,只是研究的目標不同。而推測個人命運和運勢的占星術並不是科學,占星術跟天文學沒有直接的關係。


為什麼要研究天文?
為什麼要研究天文?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,為什麼要研究歷史?為什麼要研究文學、音樂和藝術?滿足人類的求知慾,了解宇宙,了解我們的過去,甚至未來,這跟研究歷史相同。對喜歡天文的人來說,宇宙美得像首詩、像幅畫,那跟很多人喜歡文學、音樂和藝術是一樣的。


仰望滿天星斗會不會想知道,天上的星星是怎麼來?宇宙中有多少顆星星?宇宙有多大?宇宙是怎麼來的?真的有外星生物存在嗎?這些其實都是天文學家研究、想回答的問題。想像一下,有個小孩發問,宇宙怎麼來的?如果只能告訴他,宇宙是盤古開天闢地創造出來的,小孩會滿意這樣的答案嗎?


哥倫布能夠發現新大陸,除了優秀的航海技術,天文知識也很重要!1503年6月30日,從歐洲出發的哥倫布抵達牙買加,當地的原住民一開始很歡迎他們,還提供食物,但是後來一些不肖的水手欺騙而且偷竊原住民的東西,於是原住民停止供應他們食物。哥倫布從船上的天文年鑑中得知1504年2月29日即將發生月全食,於是告訴原住民如果不再提供食物給他們,神會發怒而且讓月亮變紅。2月29日晚上,月亮果然如哥倫布所言,變成血紅色的月亮,原住民以為神真的生氣了,所以趕緊提供哥倫布食物。


哥倫布讓牙買加的原住名以為神生氣了,所以讓月亮變成血紅色。Author: Camille Flammarion


培根說: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哥倫布運用天文知識,讓牙買加的原住民繼續提供食物給他們,如果哥倫布不知道月食即將發生,他們能夠得到食物嗎?如果牙買加的原住民也知道月食即將發生,那麼他們會受騙嗎?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來到地球,告訴我們地球即將毀滅,要我們提供所需,外星人才願意幫助我們,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知識,能夠判斷外星人說的是不是正確?還是我們只能當牙買加的原住民?


不僅僅是月食,早期的人類對其他的一些天文現象也充滿恐懼,日食是天狗把太陽吞了,地上的人敲鑼打鼓要把天狗趕跑,彗星則是帶來厄運的掃把星,避之唯恐不及,流星雨就像世界末日一般,天上的星星都掉下來。不過當我們了解這些天象的來龍去脈,它們反而成為眾人追逐的對象,不少人為了看日食,不遠千里到世界各地觀看這難得天象,彗星更是大家追逐的目標,流星雨發生時,各個觀星地點更是人滿為患!


改變人類的價值觀
中世紀的時候,歐洲人普遍接受托勒密(Claudius Ptolemy)的地心說,也就是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,太陽、月亮及行星都繞著地球運行。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白尼(Nicolas Copernicus, 1473-1543)提出日心說,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,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繞著太陽運行。布魯諾(Giordano Bruno, 1548-1600)更進一步地認為,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,而它僅僅是銀河系眾多恆星中的一顆而已。


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顆,那麼我們的銀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嗎?哈伯(Edwin Hubble, 1889-1953)證明仙女座星雲其實是銀河系外的一個星系,而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中許許多多星系中的一個!


宇宙如此的廣大,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?哈伯發現距離我們愈遠的星系,遠離我們的速度就愈快,不過我們並不是宇宙的中心,而是每個星系都在遠離彼此,這推翻了牛頓和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靜止的想法。哈伯的這個發現後來衍生出大霹靂理論,大霹靂理論認為宇宙大約是137億年前誕生的,從一個非常小、非常炙熱的點膨脹到現在的樣子。我們的宇宙會繼續的膨脹下去嗎?是的,而且膨脹的速度還愈來愈快!天文學家不斷的改變我們的想法,從自我為中心到接受各種可能,就像所有科學探索的過程,一步一步朝著真理前進。


卡爾·薩根(Carl Sagan)建議讓遠離太陽系的航海家1號(Voyager 1),回頭對地球拍攝一幅影像,1990年2月14日航海家1號已經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,拍攝的影像中地球比一個畫素還小!如果不知道地球在影像中的位置,大概沒人能找到我們的家在哪裡,這個「蒼藍小點」就是地球上的生物世世代代生老病死的地方。


藍色圓圈中的小點就是我們的地球,棕色的條紋是太陽光芒造成的。影像來源:NASA航海家一號


離開地球,遠離太陽系,飛向宇宙,浩瀚無垠,那裡無限寬廣,沒有束縛,沒有限制,更沒有疆界,天文科學上許多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