韋伯與哈伯望遠鏡到底誰比較厲害?

韋伯與哈伯望遠鏡到底誰比較厲害?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公佈了首批的科學影像,終於看到敲碗好久的結果,韋伯的影像中顯示許多以前沒看過的東西。

有人說韋伯是哈伯的繼任者,大家可能好奇,韋伯和哈伯到底誰比較強?




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,因為兩部望遠鏡都是當代科技的結晶。哈伯是1990年升空的王者,韋伯是30年後科技進步下的產物,我試著用客觀的方式來比較這兩部太空望遠鏡。


哈伯vs.韋伯

哈伯的主鏡直徑是2.4公尺,韋伯則是6.5公尺,韋伯的主鏡直徑比哈伯大2.7倍,這也是大家最常比較的部分。如果主鏡大就比較厲害,那麼夏威夷大島上的凱克10公尺望遠鏡不就比哈伯和韋伯更強!?



圖:哈伯的主鏡直徑是2.4公尺(左),韋伯的則是6.5公尺(右)。影像來源維基百科


哈伯與韋伯觀測的波段不同,用途也不一樣。哈伯主要觀測的波段在可見光,可見光是指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光或顏色範圍,也就是紅、橙、黃、綠、藍、靛和紫。從紅光到紫光,光的波長由長到短,紅光的波長大約是0.62–0.74微米(1微米=0.001公釐),紫光的範圍則是0.38–0.45微米。


紅外光是指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光,也就是波長比0.7微米更長,這是韋伯望遠鏡主要觀測宇宙的波段。


哈伯和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的波段,一個在可見光,另一個在紅外光,所以在功用上本來就不一樣,如果要比較的話就要小心,不然就像拿橘子跟蘋果相比,拿不同的東西做比較顯得很突兀。


哈伯和韋伯哪個解析度高?

哈伯與韋伯可以拿來做比較的是解析度,解析度的值(角秒)愈低,表示能看到天體愈細微的部分,解析度跟主鏡直徑和觀測的波長有關。望遠鏡主鏡愈大,解析度愈好;另外也跟觀測的波長成正比。


解析度(角秒)∝0.25*觀測波長(微米)/主鏡直徑(米)


以下兩張影像分別是史匹哲太空望遠鏡(Spitzer Space Telescope)和韋伯拍的天空中同一區域紅外光影像,拍攝的紅外波長也差不多(史匹哲:8微米,韋伯7.7微米),不過兩幅影像的解析度卻差很多,韋伯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,史匹哲則好像糊成一團。


史匹哲與韋伯望遠鏡的影像解析度比較,顯然韋伯的影像解析度高很多。影像來源NASA


當觀測的波長一樣時,解析度跟觀測望遠鏡的主鏡直徑成反比。史匹哲的主鏡是0.85公尺,所以韋伯的解析力是史匹哲的6.5/0.85=7.8倍!主鏡的大小直接反應在解析度上,韋伯與史匹哲在解析度上高下立判!


解析度除了跟主鏡的直徑成反比,也跟觀測的波長成正比。所以同一面主鏡觀測天體,用愈短的波長觀測解析度愈好。下圖是史匹哲望遠鏡觀測M81星系的結果,同樣0.85公尺的主鏡觀測,隨著觀測波長的增加,解析度變差。


史匹哲望遠鏡拍攝的M81星系,拍攝的波段是24(上)、70(中)、160微米(下),拍攝的波段愈長,解析度愈差。影像來源NASA


解析度還跟主鏡鏡面有關

前面提到解析度跟主鏡直徑與觀測波長的關係有一個重要前提,主鏡必須研磨到完美、光滑,也就是主鏡上不能出現高低起伏。如果主鏡不完美,像遊樂場裡的哈哈鏡,不能聚焦成像,解析度自然不好。


波長愈短對鏡面的要求愈高。哈伯太空望遠鏡的鏡面對0.5微米波長更長的光是完美的,比0.5微米波長更短的光波則呈現不完美,韋伯望遠鏡的主鏡則是對2微米更長的波長是光滑的。(光學上,物理學家的說法是哈伯和韋伯分別在0.5和2微米達到繞射極限。)


哈伯和韋伯望遠鏡最佳解析度分別在0.5微米和2微米,根據前面的解析度公式,哈伯在0.5微米的解析度是0.05角秒,而韋伯在2微米的解析度是0.08角秒,結論是哈伯的解析度比韋伯稍微好一點!也就是哈伯老當益壯,一點也不比韋伯差。


史蒂芬五重星系,哈伯(左)與韋伯(右)拍攝的影像,從解析度來看兩部太空望遠鏡不相上下。影像來源NASA


從哈伯到韋伯

天文學家從1990年開始,透過哈伯望遠鏡研究宇宙,這三十年來科學家已經把哈伯的功能發揮到極致,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很多都來自哈伯的觀測。不過這三十年的努力也讓天文學家發現哈伯不足的地方,科學家知道關鍵在紅外線觀測能力。前一代的紅外望遠鏡史匹哲無法達到需求,天文學家只能殷殷期盼韋伯。


韋伯首批公布的影像中,幾乎都是哈伯曾經拍過的天體,從科學上來說,比較可見光和紅外影像資料可以對目標天體更多了解,不過我認為這應該是韋伯對哈伯致敬的方式,感謝哈伯三十多年的貢獻!


韋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必定能看得更暗、更遠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